0-6歲生活自理:不同年齡層的引導策略

不同年齡層引導策略

文 / 陽萱治療師

自理能力最直接影響孩子的自信主動性,孩子藉由自己吃飯、穿衣服或洗澡等各種照顧自己的大小事,建立起責任感和自我意識。
帶領孩子練習時,需根據孩子的發展能力提供不同的協助。

本篇提供7種引導策略,家長可參考策略帶領孩子邁向獨立!

🔷1-3歲的引導策略

孩子已具備基礎的動作能力,對身體的控制和環境的熟悉讓孩子開始模仿大人從事各種活動,雖然自理活動仍需要被協助,但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表現出生活自理的雛型,並想要自己來。

1.示範與口語引導讓孩子觀摩大人是怎麼做的,並搭配簡單的口令幫助孩子記憶。

範例:以洗手為例,可讓孩子觀摩洗手的步驟,並搭配口令說明:「打開水龍頭」、「搓搓手」、「擦擦手」,養成孩子飯前洗手的習慣。

2.肢體協助家長可以慢慢減少肢體協助幫助孩子完成任務。從肢體協助多到少的協助方式大概可分為三個等級:(1)直接帶著孩子的手去做、(2)調整肢體的角度與方向、(3)只輕觸或輕推孩子的肢體。

範例:以吃飯為例,在初期孩子不熟練時抓著孩子的手做挖取和送入口中的動作,並讓匙口面上,增進成功入口的經驗;待孩子越來越熟練,家長只在湯匙要挖取和送入口前,在孩子的手腕處調整湯匙的角度;更熟悉後則輕推孩子的手使孩子做出正確的動作角度。

3.反向學習孩子因任務太困難而陷入不斷失敗的窘境,這可能會使孩子失去信心或不願再嘗試。建議家長可簡化步驟,一開始只留最後一步讓孩子完成,建立成功的經驗,待孩子越來越熟悉後,再逐次增加步驟讓孩子自己完成。

範例:以脫褲子為例,家長先完成前面的步驟,幫孩子拉下褲頭和脫下一腳後,剩下的一隻腳由孩子自己脫下;下一次只幫孩子拉下褲頭,剩下雙腳由他自己脫下;最後讓孩子自己完成所有步驟。

 

🔶3-4歲引導策略

孩子對於大部分生活自理的步驟已越來越熟悉,家長的角色由協助者轉換成監督者,只需在孩子碰到困難時給予重點提示,讓孩子自己動手執行。

4.肢體提示請孩子盡量自己做做看,若做得不確實或想不起接續步驟時,家長可在旁假裝做出接續的動作為何指出所需的物品。

範例:以洗手為例,當孩子僅將手沖濕而沒搓手時,則在孩子面前做出搓手的動作、若孩子想用衣服將手擦乾時,則指出衛生紙,提醒孩子洗手的步驟。

5.口語提示若孩子對於執行的步驟仍不夠熟悉,家長前期可以提問的形式給予提示,而不直接給予孩子協助;在後期減少提示,將問句轉換成克漏字,不說出完整句子,而是停留讓孩子填入關鍵字,可讓記憶加深。

範例:以如廁為例,可在經常被孩子遺漏的步驟前,以選擇題向孩子提問:「衛生紙是抽了直接擦屁股還是折起來再擦呢?」或「開門前有沒有需要檢查什麼呢?」,旁敲側擊地給予孩子提示;待孩子越來越熟練後,提示的問句則轉變成:「衛生紙是要…?」或「開門前要…?」讓孩子填入:「要折起來擦」及「檢查有沒有沖水」。

🔷5-6歲的引導策略

孩子的認知能力已較為成熟,也因各項動作能力有大幅的進步,幾乎已可獨立執行任何情境下生活自理的任務,此時的孩子已掌握主導權。

6.圖片提示當任務的步驟較多,初期家長可將所有步驟轉換成圖片依序貼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孩子熟練後再逐步拿掉步驟卡(優先拿掉孩子最熟練的,留下容易遺漏的),最終全部褪除。

範例:以穿衣褲舉例,上學前孩子要自己完成刷牙、著裝、裝便當盒和背書包這些包含大大小小步驟的任務,在剛開始會忘東忘西,家長可先在浴室、衣櫃和玄關貼上的步驟圖,讓孩子需要協助時自行參考圖卡。

7.引導觀察生活自理執行過程中,可能還有一些不容易注意到卻又重要的小細節,例如:拉鍊頭沒有扣緊、拉鍊卡到布、鈕扣扣錯洞、飯菜容易掉在桌面或地板上。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並和孩子思考問題為何以及如何解決,除了可以讓生活自理的完成度更高,也可以培養孩子推理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範例:以穿衣舉例,當孩子扣拉鍊一直失敗,家長可在旁詢問:「為什麼會一直卡住呀?」或「把衣服拉平會比較好拉嗎?」,引導孩子思考問題和解決方法。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家長可漸漸減少提示與協助,如:從肢體指導➜肢體提示➜口語提示➜圖片提示。
當孩子做錯時,可以等待並引導孩子觀察問題及解決方法,使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將自理活動的元素融入遊戲中,讓孩子在歡樂的氛圍下反覆練習。

最後千萬記得要看到孩子每次的一小點進步,用愛和鼓勵帶領孩子進步!

🔶 相關資源推薦

  • 《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作者:蔡曼嫻。
  • 《幼兒生活技巧與感覺統合遊戲1生活篇:〔圖解〕28個生活遊戲+118個行為改變提案,幫助孩子成長不卡關》。作者:OFun遊戲教育團隊、林郁雯、柯冠伶、陳姿羽、牛廣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