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互動引導技巧、活動建議

手足互動引導技巧

文 / 蘇子茵治療師
編輯 / 洪毓翎治療師

手足之間的互動是家庭中一個獨特而寶貴的連結。無論是在童年時期還是成年後,手足之間的互動都可以建立起親密的情感聯繫,除此之外,和手足之間的互動經驗,也能讓孩子發展出比較成熟的互動技巧,對於未來在學校和同儕的互動品質也有深遠的影響。

然而大部分手足在一同成長的過程,除了歡笑,也可能伴隨著很多的衝突與爭吵,例如下面兩個情形,就是很常被家長詢問的情形:

👉狀況一:手足間不會分享,覺得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每次玩玩具的時候,總是眼巴巴著想要把對方手上的玩具拿到手😫

👉狀況二:二寶出生後,大寶的情緒起伏變的好大,或是開始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例如向嬰兒一樣尖叫,或是哭鬧😭

這些劇情是否在你們家中也很常上演呢?
讓我們來看看可以如何引導手足間的互動,解決這些情形吧!

🔷 狀況一:手足間不會分享,覺得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每次玩玩具的時候,總是眼巴巴著想要把對方手上的玩具拿到手

分享是需要練習的,不會因為搶久了就開始分享,反而會越演越烈!
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很常「為了搶而搶」的時候,應該要:

  1. 主動的介入,約法三章。例如:在開始玩之前,請孩子每個人挑好要玩的玩具,並且說好:「如果等一下有人開始搶玩具了,那就全部收起來,等到你們學會分享,再開始玩」。除了讓孩子們對於「搶玩具」和「沒得玩」產生連結,降低行為出現的頻率。
  2. 帶著孩子進行分享的練習
    • 首先,家長需特別注意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分享的意願,若孩子當下不願意分享也沒關係,可以引導孩子表達:「我現在想要自己玩。」或是「我想分享的時候再跟你說。」
    • 當孩子得到新的玩具或是點心的時候,鼓勵孩子主動分享給手足,若孩子願意分享,則家長可以帶著手足給予正向回應,例如:「謝謝你的分享,我覺得很開心。」
    • 若過去分享有負面經驗,可以先釐清孩子的擔心和害怕,和孩子討論在特定條件下是不是可以嘗試分享(如:對方不可以用力扯娃娃)。
    • 在下一次孩子遇到抉擇是否要分享的時候,可以引導回想先前因分享而出現的正向情緒/事件(如:一起玩遊戲更好玩),提升與彼此分享的動機及技巧;若孩子對分享有擔心或害怕,可以回顧先前討論的方法(如:請對方要遵守「輕輕地拿玩具」這個約定),再確定孩子願不願意分享。
  3. 從遊戲中練習輪流及互相觀察:除了練習分享之外,也可以平時帶著手足進行「輪流遊戲」,例如:輪流疊積木、輪流翻撲克牌等。一開始也建議家長可以加入,一起輪流,過程中除了引導輪流順序之外,也可以鼓勵孩子們在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候觀察其他人放了哪個積木、抽了哪張牌等,提升對於他人行為的觀察,進而提升等待及互動的品質。

🔷 狀況二:二寶出生後,大寶的情緒起伏變的好大,或是開始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例如向嬰兒一樣尖叫,或是哭鬧

  1. 同理大寶的心境孩子出生後為了生存,潛意識中對於大人的關心與關愛有很高的需求,當我們因為二寶的出生,不可避免地會壓縮到陪大寶的時間,大寶的心中可能因此出現「生存危機」。
    許多孩子透過觀察,甚至模仿小嬰兒,例如大哭、大叫、想要繼續包尿布等,這些行為都在表達希望能獲得更多大人的注意。大人們可能覺得孩子怎麼「退化」了,但其實,孩子只是想確認—大人是否像以前一樣那麼愛他
  2. 幫助大寶做好心理準備:生活變動肯定是會發生的,如果能讓大寶事先知道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解釋他感到疑惑的地方、一起討論這些狀況他可以有哪些應對方法,讓大寶可以循序漸進地接受未來有手足一起的新生活。提供家長幾個方法:
    • 共讀繪本,從故事情節中了解、討論
    • 一起準備小嬰兒要用的物品,像是買尿布、洗嬰兒的衣服、準備待產包,透過物品可以聊聊以後會發生的事
  3. 帶著大寶跟二寶互動
    • 主動介紹手足彼此認識,在確保安全的狀況下,可以讓大寶和二寶有一些肢體接觸,像是輕輕握手、讓大寶在坐著的時候試試看抱抱二寶,或是一個親親,幫助手足建立親密感。
    • 有些孩子喜歡被賦予大寶新的身份—「爸爸媽媽的小幫手」,例如:要換尿布時請大寶拿新的尿布、邀請大寶拿他最喜歡的玩具一起參與和二寶的互動,例如:「你要不要拿你很喜歡的那台車子給弟弟/妹妹看?你願意讓弟弟/妹妹摸一下車子嗎?等一下我也帶弟弟/妹妹把他的玩具給你看!」
    • 透過讓大寶參與二寶的日常生活,除了對自己的能力多了一份肯定之外,也可以避免讓大寶覺得照顧者的時間被剝奪了,藉此降低大寶情緒以及行為上的改變!
  4. 專屬大寶的親密時光:別忘了每天或是每週有一個固定時間,讓大寶可以享受爸媽的寵愛。這個時間不用很長,例如:放學接送回家時的談天、睡前說故事等等,但要確保不會經常被打斷或取消,讓大寶感受到自己仍然被重視。

透過手足,孩子們在家裡就有很多社會互動練習機會,但手足的相處以及和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家長每天都在煩惱的事情。希望以上幾個原則或提醒可以幫助您在常見的手足和親子互動狀況中找到施力點喔!

想了解更多手足與親子互動的資訊,歡迎您持續追蹤我們的粉專與官網,我們接下來會繼續更新相關文章喔🙌

🔶 相關資源推薦

  • 《分享》、《分享2:當我們同在一起》。原文作者:Anthea Simmons / 繪者:Georgie Birkett / 譯者:賴嘉綾、陳秋彤、陳禛。
  • 《小寶寶快來了》。原文作者:Libby Gleeson / 繪者:Jedda Robaard / 譯者:柯倩華。